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坚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学位点严格遵照《电子与信息学部博士学位申请实施细则》规定,授予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博士学位课程考试、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论文送审、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且各培养环节成绩合格,经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
结合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研究特色,面向国家、地方和社会发展的急需领域,学位点设置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天线与雷达系统三个研究方向,培养方向主要包括:阵列信号处理、时频分析;协作通信、无线通信及物理层安全;移动通信、宽带通信网; 5G通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无线网安全与大数据技术;无线定位与导航;空间信息网络、天地一体化网络、智能通信;媒体大数据分析、理解与检索;智能视频处理与通信;图像、视频质量评估;光谱图像获取与处理;智能图像增强、检测、分析与识别;医学成像和医学图像处理;地质勘探中的波传播与成像;多天线系统及雷达信号处理;智能感知决策控制;射电天文电子工程;量子雷达及其成像技术。
学位点共有专任教师105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91名,正高级职称29名、副高级职称47名、其他职称29名。博士研究生导师55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6名,副高级职称29名。硕士研究生导师79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8名,副高级职称39名,其他职称12名。
学位点现设无线通信研究所、数据智能计算与通信研究所、电磁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深地探测科学研究中心、教学实验中心。建有4个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国家数据广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通信与信息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有8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陕西省深空探测智能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智慧网络与泛在互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多功能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陕西省信息与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重点实验室(共建)、陕西省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共建)。
学位点年均录取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138名。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91名,硕士研究生413名。年均毕业博士研究生20名,五年内授予博士学位101名,博士学位授予率100%;年均毕业硕士研究生119名,三年内授予硕士学位356名,硕士学位授予率100%。毕业研究生就业率100%,其中约80%的硕士毕业生签约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约90%的博士毕业生签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约40%的硕士毕业生和70%的博士毕业生签约西部地区单位。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结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特点和自身特色,对标学位点自我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学位点本年度以初评实施细则的评估内容、指标体系及合格标准作为指导,重点从目标定位、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学科方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条件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常态化的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建设成绩。
1.制度建设
学位点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整体保持健全、完备和稳定。2023年,根据学校“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为适应新的科研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战略,学位点围绕人事管理、科研管理,特别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与管理,制定、完善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具体包括:《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新生奖学金评奖细则》、《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研究生奖助金评定细则》、《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研究生工位管理规定》、《电子信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085401)信息与通信工程项目硕士培养方案》、《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085401)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百千万工程项目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085401)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百千万工程项目专业型硕士博士贯通式研究生培养方案》、《电子信息通信工程(085402)信息与通信工程项目硕士培养方案》、《通信工程(085402)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百千万工程项目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通信工程(085402)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百千万工程项目专业型硕士博士贯通式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硕士生培养方案》、《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直博生培养方案》、《2023版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学位点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力支撑了学位点各方面工作的高效开展。
2.师资队伍建设
学位点2023年度新增优秀青年教师6名,其中校内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名,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名,学科博士后3名;新增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项目获得者1名;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士1名,入选中国通信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名。
3.培养条件建设
2023年,学位点持续推进“科教融合、产教一体、校企协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根据《教育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通知相关要求,学位点积极配合学部,制定人才培养专项实施方案,并与8家合作单位签署联合培养协议;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配合学部共同成立“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百千万计划创新联合体;学院牵头成立“西交-中电数据链”、“西交-中电网络通信”、“超宽带雷达系统研发及应用”、“智慧无线传输及电磁信息技术研究”、“新一代信息通信与导航技术” 5个百千万计划创新联合体,遴选工程博士研究生学业导师14名、企业导师15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导师24名、企业导师35名;新增博士研究生“交叉培养”支持(IDT)项目3项;与北京思特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协议,并完成首批研究生招生,目标培养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持续推动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与创新,获批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1项。
学位点牵头与中国联通西部创新研究院共建“交大-联通联合创新研究院”。研究院已正式挂牌运行,并立项首批揭榜挂帅项目;继续深入推进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九研究所、陕西烽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数据通信科技技术研究所共建的5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科研平台实力和培养软硬件条件稳步提升。
4.科学研究工作
学位点2023年度科研经费到款8000余万元,比上年增长超10%;立项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军工项目到款较2022年度增长22%,军工项目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服务国家军事战略需求能力进一步加强;获批1项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实现该项目连续两年的突破,体现出聚集人才、建大团队、出大成果的建设成效;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申报陕西省科学技术奖3项,已完成答辩,实现本轮学位点评估周期零的突破;获3项青年学者奖,包括国际无线电联盟大会青年科学家奖,“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体现出学院科研新兴力量的快速成长;学术论文质量和数量稳步提高,发表权威期刊、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国际期刊、重要期刊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8项,专利转化6项。
5.招生与培养
为建立健全教育部和中组部人才培养专项配套政策制度,学位点制定了《电子信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085401)信息与通信工程项目硕士培养方案》、《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085401)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百千万工程项目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085401)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百千万工程项目专业型硕士博士贯通式研究生培养方案》、《电子信息通信工程(085402)信息与通信工程项目硕士培养方案》、《通信工程(085402)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百千万工程项目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通信工程(085402)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百千万工程项目专业型硕士博士贯通式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硕士生培养方案》、《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直博生培养方案》,继续推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研究生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思政元素的全面覆盖,形成“教师人人讲思政”体系。
学位点2023年度研究生招生整体情况:1)录取博士研究生共47名,其中通过硕转博资格考核录取10名、推荐免试直博生10名、博士普通招考录取14名,工程博士录取10名,联合培养博士录取3名。博士普通招考报名与录取比为16:3。2)录取硕士研究生共149名,其中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72名、硕士全国统考录取77名。硕士全国统考报名与录取比为4:1。3)录取留学生9名,其中硕士留学生8名,博士留学生1名。4)录取专项百千万计划的全日制工程博士4名,非全日制工程博士5名,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6名。5)录取中组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硕士研究生6名,国优计划3名。本年度共毕业162名研究生,包括博士毕业生30人(含留学生1人)、硕士毕业生132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留学研究生7名。
2023年,学位点2021届博士研究生黄柯文荣获中国通信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1届博士生杨晓晗荣获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3届4名硕士研究生荣获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生罗仁昱、田洪亮、王宇威、刘成旭、王健分别获西安交通大学“自由探索与创新项目(学生类)”项目资助;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实践竞赛,获各类竞赛奖项54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项;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研究生累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40人余次。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位点建设整体进展良好,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研究生指标不足。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我校从事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学科。学位点师资规模显著提高,教师人数已破百,科研经费显现逐年稳步增长趋势。研究生指标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指标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一定程度影响A类学科建设目标的稳步实现。2)创新港物理空间不足。教师办公室、研究生工位的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科研平台更是无法推进建设。3)标志性成果需进一步加强。学位点在争取国家级科技奖励、科研教学平台方面需进一步筹划和努力。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针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拟通过以下思路举措予以改进。
1)鼓励教师申请博士研究生“交叉培养”支持(IDT)项目;鼓励团队招生、跨学科招生。
2)积极向学部、学校申请增加创新港物理空间,开展创新港二期建设,保障研究生工位和科研平台建设。
3)制定科研教学激励制度,设立标志性成果激励基金,鼓励学位点科研团队积极谋划国家级、省部级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