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坚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学位点严格遵照《电子与信息学部博士学位申请实施细则》规定,授予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博士学位课程考试、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论文送审、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且各培养环节成绩合格,经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
结合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研究特色,面向国家、地方和社会发展的急需领域,学位点设置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天线与雷达系统三个研究方向,培养方向主要包括:阵列信号处理、时频分析;协作通信、无线通信及物理层安全;移动通信、宽带通信网; 5G通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无线网安全与大数据技术;无线定位与导航;空间信息网络、天地一体化网络、智能通信;媒体大数据分析、理解与检索;智能视频处理与通信;图像、视频质量评估;光谱图像获取与处理;智能图像增强、检测、分析与识别;医学成像和医学图像处理;地质勘探中的波传播与成像;多天线系统及雷达信号处理;智能感知决策控制;射电天文电子工程;量子雷达及其成像技术。
学位点共有专任教师10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87名,正高级职称33名、副高级职称41名、其他职称28名。博士研究生导师50名,其中正高级职称32名,副高级职称1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78名,其中正高级职称35名,副高级职称34名,其他职称9名。
学位点现设无线通信研究所、数据智能计算与通信研究所、电磁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深地探测科学研究中心、教学实验中心。建有4个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国家数据广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通信与信息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有8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多功能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陕西省智慧网络与泛在互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信息与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重点实验室(共建)、陕西省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共建)、陕西省深空探测智能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学位点年均录取博士研究生33名、硕士研究生133名。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66名,硕士研究生398名。年均毕业博士研究生18名,授予博士学位18名,博士学位授予率100%;年均毕业硕士研究生114名,授予硕士学位114名,硕士学位授予率100%。毕业研究生就业率100%,其中约80%的硕士毕业生签约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约90%的博士毕业生签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约40%的硕士毕业生和70%的博士毕业生签约西部地区单位。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结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特点和自身特色,对标学位点自我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学位点本年度以初评实施细则的评估内容、指标体系及合格标准作为指导,重点从目标定位、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学科方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条件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常态化的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建设成绩。
1.制度建设
学位点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整体保持健全、完备和稳定。2022年,根据学校“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为适应新的科研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战略,学位点围绕人事管理、科研管理,特别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与管理,制定、完善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具体包括:《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新副教授岗位职责》、《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岗位职责(青秀、学科博士后、项目博士后)》、《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晋升条件(晋升新副教授、晋升副研究员)》、《通信工程(085402)专业型博士研究生百千万工程项目培养方案》、《通信工程(085402)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百千万工程项目培养方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指标分配方案(修订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指标分配方案(修订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校外合作导师选聘和管理办法(修订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关于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意见》、《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黄席椿奖学金章程》。学位点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力支撑了学位点各方面工作的高效开展。
2.师资队伍建设
学位点2022年度新增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名;引进学校青年拔尖人才2名,新增优秀青年教师4名,其中助理教授3名,工程师1名。
3.培养条件建设
2022年,学位点持续推进“科教融合、产教一体、校企协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根据《教育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通知相关要求,学位点积极配合学部,制定人才培养专项实施方案,并与八家合作单位签署联合培养协议;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配合学部共同成立“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百千万计划创新联合体,遴选工程博士研究生学术导师9名、企业导师11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导师12名、企业导师21名;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引进其经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通知的《5G移动通讯系统》课程,开展校企深度联合教学;与北京思特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协议,目标培养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学位点牵头与中国联通西部创新研究院共建“交大—联通联合创新研究院”;继续深入推进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九研究所、陕西烽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数据通信科技技术研究所共建的5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科研平台实力和培养软硬件条件稳步提升。
4.科学研究工作
学位点2022年度科研经费到款超过7200万元,牵头立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其中面上项目8项,资助率为35%,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资助率为60%,立项数创历史新高,资助率高于平均资助率。论文质量和数量稳步提高,发表学校认定的权威期刊、最有学术影响力国际期刊、重要期刊论文60余篇;取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4项。
5.招生与培养
为建立健全教育部人才培养专项配套政策制度,学位点制定《通信工程(085402)专业型博士研究生百千万工程项目培养方案》和《通信工程(085402)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百千万工程项目培养方案》,继续推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研究生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思政元素全覆盖,形成“教师人人讲思政”体系。
学位点2022年度研究生招生整体情况:1)录取博士研究生共38名,其中通过硕转博资格考核录取7名、推荐免试直博生4名、博士普通招考录取20名,工程博士录取5名,联合培养博士录取2名。博士普通招考报名与录取比为5:2。2)录取硕士研究生共137名,其中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58名、硕士全国统考录取79名。硕士全国统考报名与录取比为15:4。3)录取留学生7名,其中硕士留学生4名,博士留学生3名。4)录取专项百千万计划的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研究生1名,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8名。
本年度共毕业132名研究生,包括博士毕业生17人、硕士毕业生114人、硕士毕业留学生1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留学研究生5名。
2022年,学位点2019届博士研究生徐东阳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0届博士研究生李瑞获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2届5名硕士研究生荣获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生赵菼藀和田洪亮分别获西安交通大学“自由探索与创新项目(学生类)”项目资助;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实践竞赛,获各类竞赛奖项37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5项;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研究生累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6人次。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位点建设整体进展良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研究生指标不足。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是支撑国家“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基石,是全球各国必争的战略高地。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我校从事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学科。同时,我院师资规模显著提高,教师人数已破百,科研经费显现逐年稳步增长趋势。目前,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师生比为1:5,博士研究生的师生比仅5:17,研究生指标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指标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一定程度影响A类学科建设目标的稳步实现,严重制约学科与国内优势高校的同步甚至超越发展。2)创新港物理空间不足。创新港研究生工位虽然通过部内协调得以暂时解决,但随着学院师资规模增加,仍然存在着工位不足的问题。3)研究生教材建设工作推进迟缓。教材建设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期工程,研究生教材缺失是学位点发展面临的痛点问题。4)标志性成果需进一步加强。学位点“大项目、大成果、大平台”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争取国家级科技奖励、科研教学平台等成果方面需进一步筹划和努力。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针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拟通过以下思路举措予以改进。
1)依托学校“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院科研团队积极申请百千万创新联合体,争取研究生指标;鼓励学院教师申请博士研究生“交叉培养”支持(IDT)项目;优化研究生指标分配方案,鼓励团队招生、跨学科招生。
2)积极向学部、学校申请增加创新港物理空间,开展创新港二期建设,保障研究生工位和科研平台建设。
3)对标学科发展趋势和学位点培养方案,制定教材建设计划和配套激励政策,提高研究生指标奖励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
4)针对标志性成果建设,学位点拟筹划制定提升科研工作支持计划,设立“标志性成果激励基金”,采取“事前支持、事后激励”的激励方式,鼓励全院科研团队积极谋划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