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坚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学位点严格遵照《电子与信息学部博士学位申请实施细则》规定,授予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博士学位课程考试、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论文送审、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且各培养环节成绩合格,经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
结合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研究特色,面向国家、地方和社会发展的急需领域,学位点设置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天线与雷达系统三个研究方向,培养方向主要包括阵列信号处理、时频分析;协作通信、无线通信及物理层安全;移动通信、宽带通信网; 5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无线网安全与大数据技术;无线定位与导航;空间信息网络、天地一体化网络、智能通信;媒体大数据分析、理解与检索;智能视频处理与通信;图像、视频质量评估;光谱图像获取与处理;智能图像增强、检测、分析与识别;医学成像和医学图像处理;地质勘探中的波传播与成像;多天线系统及雷达信号处理;智能感知决策控制;射电天文电子工程;量子雷达及其成像技术。
学位点共有专任教师88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74名;正高级职称24名、副高级职称38名、其他职称26名。博士研究生导师31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1名,副高级职称1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74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3名,副高级职称38名,其他职称13名。
学位点现设无线通信研究所、数据智能计算与通信研究所、电磁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深地探测科学研究中心、教学实验中心。建有4个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国家数据广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通信与信息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有8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多功能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陕西省智慧网络与泛在互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信息与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重点实验室(共建)、陕西省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共建)、陕西省深空探测智能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学位点年均录取博士研究生31名、硕士研究生132名。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32名,硕士研究生387名。年均毕业博士研究生19名,授予博士学位18名,博士学位授予率95%;年均毕业硕士研究生104名,授予硕士学位104名,硕士学位授予率100%。毕业研究生就业率100%。其中,约80%的硕士毕业生签约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约90%的博士毕业生签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约40%的硕士毕业和70%的博士毕业生签约西部地区单位。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结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特点和自身特色,对标学位点自我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学位点本年度以初评实施细则的评估内容、指标体系及合格标准作为指导,重点从目标定位、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学科方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条件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常态化的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建设成绩。
1)制度建设
学位点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整体保持健全、完备和稳定。2021年,学位点根据学校“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导思想,按照学校统一部署,为适应新的科研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战略,围绕人事管理和科研管理,制定或完善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具体包括:《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青年优秀人才岗位职责》、《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研究员、副研究员招聘基本条件》、《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准聘副教授岗位职责》、《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晋升副教授、副研究员条件》、《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专职科研人员2021—2023聘期岗位职责》、《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研究生离校学院手续办理规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专利申请评审办法》。学位点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有力支撑学科建设。
2)师资队伍建设
学位点深地探测科学研究中心所长高静怀教授荣获院士提名;引进青年拔尖人才4名。其中,青年拔尖人才A类2名、青年拔尖人才B类2名,已到岗工作2名。新增国家级青年人才2名。其中,国家优青1名(陈娟教授),青年千人1名(岳洋教授),高层次人才队伍稳步扩大。
3)培养条件建设
学位点2021年度新建“陕西省深空探测智能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西安市蜂窝MIMO通信与智能天线重点实验室”,目前已通过立项验收,进入建设期;深入推进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九研究所、陕西烽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数据通信科技技术研究所共建的5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新增与湖南三航融合发展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西安交大信通学院—三航融合联合实验室”,科研平台实力和培养软硬件条件稳步提升。
4)科学研究工作
学位点2021年科研经费总到款约8520万元,较2020年总到款增长约80%。其中,民口科研经费到款约6803万元,军口科研经费到款约1717万元。陈娟教授主持完成的“多尺度复杂电磁目标快速模拟方法”项目荣获2020年度陕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陈文超教授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高铁地震学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陈娟教授获批学位点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计算电磁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承担的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顺利通过综合绩效评价。
学位点始终坚持“把学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的学术目标。本年度论文发表数量保持稳定,论文质量明显提升。其中,IEEE汇刊等期刊论文数量显著增加。刘海文教授入选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学位点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发挥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本年度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2项,实现专利转化8项。其中,单项专利转化最高到款400万元,创学位点历史新高。
5)招生与培养
根据学校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本年度学位点对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型硕博贯通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完善和修订。按照研究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全面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基本实现研究生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思政元素全覆盖,初步形成“教师人人讲思政”体系,获批校课程思政示范学科。
学位点2021年研究生招生整体情况:1)录取博士研究生共29名。其中,通过硕转博资格考核录取8名、推荐免试直博生4名、博士普通招考录取17名。博士普通招考报名考生共53名。2)录取硕士研究生共136名。其中,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55名、硕士全国统考录取81名。硕士全国统考报名考生共105名。3)录取留学生22名,留学生报名考生24名。
本年度共毕业130名研究生,包括博士毕业生21人、硕士毕业生108人,硕士毕业留学生9人。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研究生12名。
学位点2018届博士研究生唐晓荣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9届博士研究生刘晓波荣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9届硕士研究生徐洪斌荣获电子学会优秀硕士论文;2021届7名硕士研究生荣获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学位点研究生在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再创佳绩:张安学教授、师振盛高级工程师指导的“毅行西迁”团队荣获技术赛一等奖、优秀论文奖和企业命题二等奖,并入选全国总决赛TOP10名单;刘海文教授指导的“交大深空”团队、张安学教授指导的“旺仔牛奶”团队荣获技术赛二等奖;本年度研究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累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数十人次。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位点建设目前存在以下问题:1)创新港物理空间不足影响研究生科研教学。本年度创新港研究生工位不够的问题已经凸显,结合师资队伍规模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研究生工位不足问题将会愈加严重;创新港物理空间不足导致新增省部级实验平台无法开展建设。2)研究生指标紧张制约学位点发展。学位点导师规模持续扩大,根据研究生院现行的“育人为先、科研主导、优化结构、激励制约”分配原则,学位点研究生指标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指标日益紧张。3)研究生教材建设工作推进迟缓。学位点研究生教材薄弱是长期存在的痛点问题,研究生教材建设耗时费力,且现行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4)新冠疫情影响研究生学术交流。国内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研究生现无法赴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多以线上形式召开,严重影响研究生学术交流的频次和效果。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针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拟通过以下思路举措予以改进。
1)通过学院积极主动向学部、学校申请新增创新港物理空间,有序开展创新港二期建设,以保障研究生工位和科研平台建设。
2)结合学位点导师总体规模和队伍结构,修订学位点现行研究生指标分配方案,鼓励以导师团队形式招收和指导研究生、跨学科招生。
3)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培养方案,制定研究生教材建设规划,提高出版教材给予奖励研究生指标的力度,激励教师积极推进研究生教材建设。
4)筹划研究生学术论坛,邀请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前沿和科研经验报告,帮助师生开阔科研思维,树立正确科研价值观,培养坚持奋斗和敢于创新的科研精神。